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医院文化 >>医患之家 >> 正文

医患之家

让乡亲看病不再远行

浏览:0 发布时间:2025-09-19
字号:
+-14

“让乡亲看病不再远行”——记定边县人民医院院长助理、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、卒中中心主任夏志强

  在定边县人民医院新落成的院区里,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、卒中中心主任夏志强步履匆匆。搬迁新院区仅60天,他已带领团队完成了29台开颅手术和16台脑血管介入手术,其中多项技术实现了定边县乃至榆林市的“零突破”。从榆林市三甲医院的骨干医生,到家乡医疗事业的开拓者,夏志强用精湛医术和坚定选择,在故土守护着父老乡亲的生命健康。

图片

图片

故土召唤舍弃“高地”填空白

      “多亏遇到夏医生,我妈的手术才能做到及时又成功。”患者家属任翠宁紧握锦旗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,“有夏医生在,专业又有大爱,老百姓看病真的不用往外面跑了!”任翠宁的肺腑之言,正是夏志强当初“逆行”回乡最渴望看到的场景。

  2023年,已在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工作13年、身为神经外科科室副主任的夏志强,拥有成熟的团队和良好的发展平台。当他得知家乡定边县人民医院硬件条件大幅改善,但脑血管介入等关键领域人才匮乏时,回乡的念头变得无比强烈。

  “家乡需要,这就是价值的体现。”夏志强语气平和却坚定。顶着不解的目光,夏志强婉拒了原单位院长的极力挽留,毅然做出了“逆行”的决定。他深知县医院在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团队等“软实力”上仍有差距,但也看到了巨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。

  “国家政策支持县域医疗中心的发展,家乡的父老也需要。”怀着填补家乡医疗空白、提升服务能力的责任感,夏志强踏上归途。      回到定边,他立刻将“阵地”前移到最前沿——诊室直接设在急诊科,手机24小时开机,随时准备投入抢救。“你必须要第一个冲到前边,以身作则。”

图片

图片

刀尖起舞首例攻坚显担当

  回到家乡,夏志强面对的不仅是期待,更是亟待填补的技术鸿沟。他将神经外科手术视为“毫发之间”,深知“每一根神经、每一根血管、每一个功能区域及手术中每一个角度的问题等,都可能导致出现死亡及瘫痪”。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,压在他的肩头,也是他攻坚克难的力量。

  近日,一位86岁高龄的患者突发脑动脉瘤破裂,命悬一线。更棘手的是,老人因先天性髋膝关节畸形无法伸直双腿,常规的经股动脉手术入路无法实施。

  面对这个高风险病例,夏志强果断提出榆林市尚无先例的经桡动脉(手腕穿刺)入路栓塞方案。他迅速启动多学科诊疗(MDT),联合胸痛中心主任夏和平、麻醉科主任延柏文、神经内科主任屈改艳协同作战。手术台上,他全神贯注,导管沿纤细桡动脉精准抵达颅内动脉瘤腔,成功栓塞动脉瘤。术后半小时,老人苏醒。这例手术不仅挽救了老人的生命,也填补了榆林市经桡动脉入路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术空白。

  类似的“首例”还有很多:急性脑梗死的机械取栓术、颅内动脉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、显微镜下经侧裂脑内血肿清除术、立体定向下颅内血肿穿刺术等、与胸痛中心协作完成的心脑联合取栓+支架植入复合手术……每一个“零突破”背后,都是这份“如山责任”下的极致追求。为确保首例显微镜手术患者安全,他三天三夜守在科室;甚至自费购置部分显微镜及显微器械,只为精益求精。这些突破,让“大病不出县”成为可能。

图片

图片

薪火相传团队聚力惠乡亲

  技术突破非一人之功。夏志强深知,要让群众们长久受益,必须建强团队,激活全院协作。他任职院长助理一职后、接手新组建的急危重症医学科,团队与医院新院区同步“开张”。他信奉的管理理念是:“严管就是厚爱,团队为先。”      “夏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深静脉穿刺、呼吸机参数调节,还有开颅手术显微内镜下的操作。”住院医师薛登亮是团队年轻一员,他真切感受到夏志强“严管厚爱”下的倾力投入,“在他的带领下,我们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。他对我们个人成长有非常好的‘领头羊’作用。”夏志强将重症医师进行专业分组(外科、内科、介入),强调“临床临床,就一定要身临病床!”他要求年轻医生必须要身临病床、沉下身子细致入微地观察病情,多看书、多学习、多练习。更重要的是,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与患者建立信任的医患关系。

 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,年轻团队60天内收治60名危重患者,急危重症转诊率骤降70%。急诊应急抢救响应时间从过去近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。

  夏志强的回归,更激活了全院多学科协作。“过去脑血管病患只能溶栓或转院。夏志强的到来,我们才真正填补了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空白。”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夏和平感触颇深。如今,夏志强主攻“脑”,夏和平负责“心”,两人密切配合,成为守护乡亲心脑健康的“黄金搭档”。他们共同推动了卒中、胸痛、急诊、重症“三维一体”化运作,联合胸痛、创伤中心,实现多学科快速联动,抢救响应缩至10分钟内。卒中中心成功申报陕西省县域重点学科,急性脑梗死取栓成功率提升至96%。

  从医二十余载,最触动夏志强的是生命的顽强,那些曾被判定“无望”的患者,在家属信任和医护努力下奇迹般好转。“救治一个人,就是撑起一个家、避免了一个家庭的破碎。”这份责任与担当,是他精进医术的恒久动力。夜幕下,夏志强办公室的灯常亮至深夜。窗外是他熟悉的家乡,窗内是他学习、练习的身影。夏志强觉得,设备会更新,技术会迭代,唯有想让父老乡亲不再惧怕“看病难”“看病远”的赤子之心,始终如一,永远坚定。(记者 叶子)

 来源: 榆林发布客户端